•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社会资讯

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座谈会 一眼千年“yuè”见大运河

时间:2024/5/28 20:02:49   作者:网摘   来源:网摘   阅读:135   评论:0
内容摘要:时光荏苒,大运河申遗成功已10年。2014年6月22日,由扬州牵头、35座城市共同参与的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。消息传来,举国欢腾,举世瞩目。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,扬州付出了极大心血,“运河长子”以高度的责任、时代的使命、历史的担当,勇挑“牵头申遗...
时光荏苒,大运河申遗成功已10年。

2014年6月22日,由扬州牵头、35座城市共同参与的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。消息传来,举国欢腾,举世瞩目。

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,扬州付出了极大心血,“运河长子”以高度的责任、时代的使命、历史的担当,勇挑“牵头申遗”重任。

成为世界遗产10年来,扬州在大运河遗产保护、管理方面继续发力,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,“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”运河文化遗产,致力“让古运河重生”,聚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“创造性转化,创新性发展”,让大运河“流动的文化”更好地融入当下、传承后世。

昨日上午,扬州报业传媒集团、扬州市图书馆举办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座谈会,拉开“重走运河之路、传承千年文脉——2024运河阅见中国行”主题活动序幕。多位亲历、投身大运河申遗的专家、学者,以问答形式,立足扬州,畅谈大运河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
“阅”见大运河:历史馈赠与现实收获

问:大运河扬州段有哪些核心价值?

顾风:大运河申遗成功一晃10年,作为亲身参与申遗全过程的人,回忆这段历史有很多感慨。申遗之初,这个项目能不能成功很难说,因为在全世界,能够和这个“巨无霸”类似的项目只有长城。

扬州能够通过竞争成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很不容易,其底气就在于大运河扬州段有五个突出的核心价值。

一、在中国早期运河当中,只有邗沟被《左传》记载。《左传》行文极简,所录一般是天下大事,这是其他早期运河无法比拟的。

二、邗沟以人工方式沟通两大自然水系的创举,影响非常深远。春秋以后,中国历史上的其他运河无不受其启发,如鸿沟、灵渠等。

三、扬州是城河关系中最具代表性的运河城市,河兴城兴,河衰城衰。从隋代扬州被确立为陪都,到唐代全国第三大城市、第一大地方城市,到清代漕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,都是城河关系的反映。

四、扬州是水资源利用和与水患斗争的主战场之一。治水理念、治水工程技术得到应用,归江十坝、七河八岛、运河三湾都是见证。

五、大运河扬州段保留着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众多,如物质形态的工程遗址、技术遗存,非物质形态的文学、诗歌、工艺美术、书画等。

问:扬州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承担了怎样的责任与角色,有哪些发现和收获?

顾风:2007年,扬州牵头大运河联合申遗后,市委、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。此后,举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,成立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。

每年上半年,扬州举办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;每年下半年,扬州召开世界运河城市论坛,一年一个主题。上、下半年两场大活动,既推动了申遗进程,也动员扬州全社会展示城市风采。

申遗过程中,扬州资源调查、保护规划编制、文物本体保护、环境整治等在全线35座城市中处处“率先”,城市的知名度、美誉度、传播力都有了明显提升。

申遗过程有一些重要的运河遗存被发现,如高邮杨家坞遗址、宝应刘堡减水闸、仪征东门水门遗址,特别是2013年,在申遗的关键时刻,发现了大运河“总指挥”杨广在曹庄的墓葬。

无论是在情感还是认识水平方面,申遗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运河。申遗是一个全民教育过程,它唤醒更多人保护国家、民族珍贵遗产的意识,形成了集体信念。

韦明铧:在参与申遗中,我逐渐发现许多关于邗沟、治水和水利方面的文献,大致分为几种类型。

一是关于历代水道变迁的专著,如刘文淇的《扬州水道记》、徐庭曾的《扬州水道图说》等,旁征博引,文图结合,是扬州运河珍贵的变迁史。

二是关于如何治河的建言,如冯道立的《淮扬水利图说》、章钧的《江北治河要策》等,立足现实,务在操作,令人钦敬。

三是关于运河航行的实录,历代游客在运河航行时,常常记下日记,真实而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运河航行的风情。如唐代来华的日本僧人圆仁的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》。

四是外国学者关于扬州大运河的论述,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的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多次写到扬州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,如“隋朝的第一位皇帝作了一些成就,而他的继任者隋炀帝全面检查了长江、黄河之间从前零星断续的水道运输系统,并第一次以大运河的形式修筑了作为连接干线的重要水道”“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出现的一大批水利工程中,只有两项是属于‘非常重要’的。其一是西门豹的引漳灌溉农田工程,其二是夫差的沟通江淮工程”。

“悦”见大运河:河城共兴的精彩篇章

问:扬州在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有哪些措施和成效?

刘怀玉:申遗成功10年,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,形成不少成果,走在了全国前列。

第一,生态环境。从邵伯到瓜洲,有41公里的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带;从邵伯到六圩,有全长30公里的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,此外还有面积达340平方公里的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带、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。

三湾是国家水利公园,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之后,这里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区。2023年,三湾景区接待游客500万人次,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接待游客420万人次,从这两个数据可见,这一带现状非常好。三湾的现状,足以说明扬州围绕运河的生态治理卓有成效。

第二,水利。扬州面临的水系是“头顶一盆水”即悬湖洪泽湖,“腰挂一桶水”即淮河入江水道,“脚踩一条龙”即长江。扬州是国家防汛重点城市,如今扬州建设了瓜洲泵站,每秒排量达70立方米,该泵站和扬州闸泵站互相调配,根治了扬州城区水患。

第三,航运。扬州的运河一直通航,以前河道10多米宽,通行的是小木船。经过多次大规模整治以后,现在运河是二级航道,可以通行2000吨级的船只。施桥船闸2019年通货量达3.46亿吨,比三峡船闸还高一倍多,是国内内河中年吞吐量最高的船闸。

问:申遗成功为城市带来什么?

冬冰:第一,扬州通过大运河申遗,对遗产价值有了更清晰了解,特别是城市的特质。这10年,城市的管理者提出了建设运河名城、精致扬州,以及“城市建设要服从于古城保护,古城保护要服从于大运河联合申遗”,不跟一线城市比高楼,而是比秀气、比大气。

第二,在城市发展中提出了用规划来引领,通过制定相关保护规章规定来强化城市长效建设与管理。如扬州文化遗产管理办法、扬州地下文物保护办法、大运河保护条例、扬州城遗址保护规划、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、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。

第三,加强古城风貌保护,推进城市有机更新。在申遗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,扬州整治了运河两岸环境,实施了三湾片区、宋夹城、瓜洲片区的整治,邵伯古镇、明清运河故道的修缮,让城市变得更美。

第四,在加强研究和传播,深化活化利用方面,扬州做了大量工作。如建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,创成世界美食之都、东亚文化之都,每年召开世界运河城市论坛。市民在申遗过程中耳濡目染,享受到了申遗的成果,他们成为保护运河的主力军,爱扬州、爱运河蔚然成风。

问:如何利用好诗性文化擦亮运河明珠?

华干林:扬州诗歌之城名从何来?是因为大运河。自从隋炀帝把南北运河沟通后,扬州诗词总量持续上涨。唐朝扬州成为漕运集散中心,水上交通枢纽,众多文人墨客来往、逗留于此,留下了无数吟咏扬州的诗词。扬州是诗人之都,乾隆第二次南巡时,7000多名诗人在扬州参加红桥修禊,编成的诗卷有300多卷。康熙年间成立的冶春诗社,流风余韵影响至今。扬州也是诗书之源,《全唐诗》刊刻在扬州,乾隆年间七部《四库全书》,其中之一在扬州。

扬州由于诗意的城市性质,也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文人墨客心目当中的诗与远方。

我担任瘦西湖导游的老师已经第七个年头,现在,每名导游至少熟悉200首诗词,他们已成为文化解读员,向游客推介扬州。而瘦西湖唐诗主题夜游问世后,一炮走红,在中国旅游界拿遍了所有的大奖。我认为,研究扬州运河文化,挖掘诗性文化、传播扬州诗词、促进文旅融合,扬州大有空间,大有可为。下一步,可聚焦有关诗词的研学游,希望能有成功实践。

“越”见大运河:城河相依的璀璨未来

问:如何整合、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?

冬冰:在整合扬州分散的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,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印象方面,扬州可通过打造五个都市文博集聚区为抓手。

一是以两馆两园(隋炀帝陵博物馆、扬州城遗址考古博物馆、隋炀帝陵遗址公园、扬州城考古遗址公园)为高峰的蜀冈南缘文博文创集聚区,持续推进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,加强唐子城工厂和民居活化利用,展示扬州隋唐及之前的古代城市史。

二是以大运河博物馆、瓜洲闸及泵站、归江和迎江水利枢纽为高峰、以邵伯、湾头、大王庙、大水湾、文峰寺、高旻寺等为重要节点的带状市区段运河遗产集聚片区。加强古运河市区段景观出新提升,同步做活水上游,充分展示扬州大运河核心精华段文化遗产。

三是以扬州非遗珍宝馆等为高峰的北护城河技艺和工艺类非遗保护、展示及产业化的文博文创集聚区。史公祠片区为广陵琴社的发源地,可结合扬州宾馆及工艺坊改造,规划形成琴筝产业研发、展示、交易、推广园区。

四是以双东、仁丰里、皮市街、南河下及盐宗庙、汪鲁门等一大批国保、省保和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为高峰的明清古城精致、悠闲生活体验文博文创集聚区,建设成为中国大运河沿线最有名、最具古城生活魅力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。

五是以扬州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图书馆、音乐厅、运河大剧院、国展中心为高峰的环明月湖文博文创集聚区。加强明月湖沿岸文化休闲、文创产业和创业孵化器项目注入,并向外围延展,使之成为吸引青年人在此生活、休闲、消费、创业的文化高地和磁极。

规划大尺度的大运河原点城市公园,有助于名城建设。扬州是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点城市、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、全国唯一的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交会城市。长期以来,扬州的产业带和和城镇带都是沿长江和运河呈T型布局。

在更大空间范围上,扬州沿江的一横与大运河的一纵可以建成一个大概念的“大运河原点城市公园”(江河交汇国家文化公园),使之成为全国最有特色魅力的长江运河绿色生态带、璀璨文化带、缤纷旅游带。扬州可进一步规划建设和贯通大运河绿道和扬州段长江滨江绿道,完善沿线景观和文旅服务功能,串珠成链,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,成为扬州一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。

问:市民如何参与文旅融合?

韦明铧:最近我在媒体上看很多市民利用家里多余的房屋开民宿。外地人在民宿里,体验扬州寻常生活,比住酒店更有烟火气、人情味。

古代扬州提供旅客食宿的场所有官方驿站,如白居易在扬州住过广陵驿,写过“扬州驿里梦苏州”的诗句。此外,商业性的客栈在扬州也早就有了,到明清特别流行,明清小说里对此描绘得特别精彩。而李白《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》一诗中,赞美常家“绿水接柴门,有如桃花源”,描绘的就是住在扬州一家民宿的情形。

运河为扬州带来了大量游客,也为商旅发展提供了机遇。我们提倡更多有条件的居民做民宿,让更多的外地人在扬州做一场美好的扬州梦,体验扬州人的安逸、幸福、安乐生活。

问:如何活化利用丰富的典籍资源,助力运河名城建设?

朱军:关于大运河历史与发展,文物遗存、文化遗产是最直接的佐证,古代典籍中的记载,也是重要的依凭。

目前,扬州市图书馆馆藏古籍13.2万册,其中,地方文献有800多种,关于运河的有300多种,资源丰富且珍贵,大部分都是国家一级文物。如清刘文淇撰《扬州水道记》,对江都运河、高邮运河和宝应运河古今水道变迁作了较详辨析,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。扬州是运河飘来的城市,扬州文化无不打上了运河印记,比如园林文化、美食文化、诗词文化、盐商文化等,大量古籍都有记载。

如何让古籍走出深闺,让古籍中的文字“活”起来?首先,对古籍进行数字化,扬图已对6万多筒子叶列入国家珍贵名录的古籍进行了全文数字化。在古籍数字化平台上,所有数字化的珍贵古籍都可以查阅、下载,还有知识链接、自动点句读、精准翻译等功能,为读者研究古籍提供方便,这一举措在全省名列前茅。

其次,图书馆还将珍贵古籍实物进行展览,提供高仿复本供读者翻阅。

此外,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古籍体验活动,结合传统节日,选取馆藏古籍中相关的内容,为读者提供传统古籍装帧、雕版印刷等传统技艺体验,让读者能够真正走近古籍。

 “家电生活网”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,转载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已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网站属于信息分享网站,不涉及任何投资理财项目。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请QQ:1294259416告之,将第一时间给予删除。
相关评论

    Copyright©2011-2017 家电生活网 版权所有   技术支持:九点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苏ICP备14014126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