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世兴文,盛世著史。12月4日,《扬州通史》首发面世,此举是新时期我市推动文化发展和研究的有益探索,为今后进一步打造更多文化精品工程提供了实践范例。
《扬州通史》以扬州现辖行政区为地理范围,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、隋唐五代、宋代、元明、清代、中华民国等六卷,共八册,总计400余万字。项目团队齐心协力,克服困难,历时近五年完成编纂工作。
群英铸剑 书写“扬州历史”
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“通史式城市”。有关扬州历史文化的研究,素来受到海内外学人的重视,成果颇丰。然而,对于扬州城市历史的系统研究,一直未能有效开展。2017年9月,市委、市政府正式启动《扬州通史》编纂工作,委托扬州大学具体实施,一场“群英铸剑”的文化盛事开启大幕。
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天石介绍,《扬州通史》的作者皆为所撰各卷的断代史专家,故能在学术上探赜索幽,使《扬州通史》成为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。全书文字流畅、叙述生动、可读性强,是一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乡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。
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金民认为,《扬州通史》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扬州的自然环境、地土风貌、建置沿革、政治变迁、军事斗争、经济发展、教育科技、文化交流、民众信仰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,清晰揭示出扬州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特点,客观地勾勒了扬州社会变迁的基本面貌。
“《扬州通史》作者队伍有着良好史学素养和深厚治学功力。这部著作关注自然地理变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,比较鲜明地突出了扬州个性,以大历史观审视发生在扬州的一些事件。”《扬州通史》学术顾问赵昌智说。
开创先河 讲述“扬州故事”
“《扬州通史》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扬州城市通史,融通古今,覆盖全域。”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、《扬州通史》总主编王永平介绍,全书从新石器时代高邮龙虬庄遗址,春秋时期吴筑邗城,到西汉吴王刘濞经营盐铁,隋朝贯通大运河,唐时“扬一益二”,清代盐业漕运鼎盛,及至近代逐渐衰落,全方位展现扬州历史。团队精益求精,力求以新颖的视角和手法,讲述全新风格的“扬州故事”。
《扬州通史》编委会对编纂质量有明确要求。总主编负责统筹全书体例与内容审定等工作,对各卷所拟篇章与样稿进行审定,对语言表述、引文注释、内容衔接等提出规范要求,对相关争议性、敏感性问题的处理提出指导意见,确保全书的体例规范和基本质量。市、校多次联合召开协调与推进会议,解决编纂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。各分卷主编负责安排本卷撰稿,并进行统稿。最后聘请具有地方通史编纂经验的学者进行审阅鉴定。
“《扬州通史》具有原创性、贯通性、学术性、资料性、科学性等特点,已成功入选‘十四五’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和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。”广陵书社总编辑曾学文表示,《扬州通史》以时代与史事为经,以城池变迁、学术文化、社会生活等为纬,勾勒扬州自先秦至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演进脉络,并上溯距今七千年的龙虬庄文明,全面展示扬州的发展历程与文明进程。
培根固基 铭刻“扬州印记”
文化,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,历史底蕴与人文传统对于城市发展而言,不仅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,更是世代相承的精神基因。
扬州历来重视学术文化的研究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先后出版了《扬州史话丛书》《扬州历史文化大辞典》《扬州文库》《清宫扬州御档》,为《扬州通史》的编纂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。
扬州学者韦明铧表示,《扬州通史》的出版,为全面、深入和真实地了解古城扬州,提供了具有科学价值的优秀文本。这部巨著系统描述了扬州古今的沧桑变化,笔触上达王朝兴替,下达市井风情,犹如一幅跨越数千年的春秋长卷,是存史资政、经世致用的历史明镜。
“大运河跟扬州城市和历史发展紧密相连。《扬州通史》的问世,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。只有了解扬州历史,才能赓续扬州文脉,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。”扬州著名文史专家顾风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