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社会资讯

【难忘40年】姚文放:那一声春雷,惊醒沉寂的大地

时间:2018/5/18 8:27:17   作者:家电生活网   来源:家电生活网   阅读:429   评论:0
内容摘要:2018年,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。40年风雷激荡,岁月峥嵘,我们都是时代巨变的见证者,每个人的奋斗足迹,汇聚起来就是最壮美的画卷,每个人的亲身经历,讲述出来就是最生动的故事。40年的奋斗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也改变了我们这座城市,而今的扬州已经展现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实模...

 2018年,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。40年风雷激荡,岁月峥嵘,我们都是时代巨变的见证者,每个人的奋斗足迹,汇聚起来就是最壮美的画卷,每个人的亲身经历,讲述出来就是最生动的故事。

    40年的奋斗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也改变了我们这座城市,而今的扬州已经展现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实模样。艰苦奋斗再出发,我们正向着“建设人们心目中的扬州,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”这一目标迈进。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,需要我们一起想、一起干、一起苦,将改革开放的门开得更大,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,继续奉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扬州智慧。

    今起,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扬州日报、扬州晚报、扬州网、扬州发布全媒体矩阵,同步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——难忘40年》,通过40个代表性的人物,讲述40年来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,奏响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”时代强音。敬请关注。

    本报记者 鲍仁

    1978年的第一声春雷,惊醒沉寂的中国大地。

    那年三月,27万年轻人成为高考恢复后第一批幸运的天之骄子。29岁的姚文放,迈着欢腾的脚步踏进扬州师范学院。“恢复高考拯救了我们!”回忆起命运转折的那一刻,姚文放心中油然而生不负家国不负人生的慨叹!

    恢复高考:改革开放响春雷

    在田埂仰望星空,他抓住了时代给予的机会

    1966年初夏,姚文放高中毕业,并在毕业考试中取得全班总分第一,正当踌躇满志、准备填报高考志愿之时,却遇上了“文革”,一等就是12年。

    1968年11月4日下午,姚文放背起了行囊,到邗江县八里公社田庄生产队插队落户。 

    从来没有做过一天农活的学生,干的是与农民一样的活。挑猪圈积肥、挑麦秸稻把、挖河挑大坝,整天肩头离不开扁担,一担两簸箕就是100多斤。久而久之,当时还不到20岁、正在长身体的姚文放,右肩受伤了、压塌了,永远落下双肩左高右低的畸形。说这话时,他站了起来,让记者察看他的双肩。 

    就在下乡那一年,瓜洲船闸刚兴建,“一帮知青和农民在一道,硬是在平地上挖出了一座闸!”姚文放说,如今已50多年过去了,出差路过瓜洲,触景生情,体内血液的流动仍会加速。

    农活再苦,也远远比不上内心的苦闷。白天干农活,他总是盼着太阳早点下山,夜晚降临,他经常一个人坐在田埂,仰观星空,感到人生无常。漫漫长夜、煤油灯下,唯有书卷让人忘忧。“其实那时读书并没有方向感,也没有目的性。只是觉得是一种享受,是劳作后的放松,更是彷徨中的一种精神寄托,说到底,还是之前养成的学习习惯使然。”姚文放这样说道。 

    幸运的是,命运又来敲门了:1977年,中央决定恢复高考。

    “这个是改革开放最早的一声春雷!”回忆当年,姚文放的激动溢于言表,“我们特别感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。恢复高考,对于我们来说是春风般的好消息。”

    自强不息:以奋斗回报家国

    每天都要学习工作到夜里两三点,一直保持到今天

    1978年春,姚文放踏进扬州师范学院的校门。从求学到任教,此后,他几乎没再离开过这座校园。 

    无论是大学时代,还是在校任教,姚文放都异常刻苦。柳湖南苑的老邻居们常说,姚文放家里的灯是熄得最晚的。问他个中缘故,他说,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只有经历过被剥夺学习权利的人,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来之不易。也只有发愤苦读,才能让这一代人重新找回精神上的富足。

    是的,身逢改革开放,当壮阔的大时代给了每一个人改变命运的机会,拼命奋斗几乎成为那一代人的本能!姚文放胸中燃烧着一团火焰,要抢回他失去的十年和青春:“我基本上每天都要学习工作到夜里两三点,这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,总觉得有干不完的事情。”回忆当初,姚文放很庆幸,他的个人能与时代产生共振:“在巨大失落之后,忽然有了机会发展自己、实现自己的价值,那当然是爆发式的力量。就像是生命力特别顽强的种子,一经雨露,自然会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。”

    大四毕业前夕,姚文放在《扬州师范学院学报》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《试论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》。这对他以后选择终身所从事的美学、文艺学研究方向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 

    “人生经历的种种坎坷,让我对真善美有强烈追求。”姚文放颇有感触地说。

    姚文放拿出厚厚一沓已经泛黄的手抄本,每一页字迹都工工整整,这是他当年抄写的黑格尔哲学著作《小逻辑》。“抄这本书,让我一生受用!”姚文放回忆,当时他读不懂《小逻辑》,导师要求他逐字抄写,以笔代目,在抄写中领悟。

    孜孜治学:取得丰硕学术成果

    从书斋看现实,他为“当代审美文化”下了定义

    1987年,姚文放研究生毕业回到扬州师范学院,他带回的不仅有这些厚厚的手抄稿,还有一部学术专著手稿,就是后来出版的《现代文艺社会学》,这是姚文放出版的第一本学术著作。

    从学成归来到现在,姚文放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研究和写作热情,最高产时一个月写4篇论文,一年发表论文20多篇,两三年写一本书。出版于1999年的《当代审美文化批判》影响非常大,书中,姚文放首先提出“当代审美文化”的概念,并系统性阐述当代审美文化是一种经济型文化,认为当代审美文化是当代文化中最活跃、最有影响因而也是最值得关注的方面。 

    对于文学理论,姚文放认为,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翼,它与文学批评、文学史三足鼎立而具有自己独特的目的、对象、方法和功能。

    姚文放借鉴和整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传统论,全面研究有关文学传统的基本理论问题,在《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》一书中,他仔细剖析了文学传统的性质、解构与功能问题,文学传统的历史流变与当代转换问题,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、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,以及文学传统在全球化、现代性、生态学等语境中显示出来的当代问题等,虽然讨论的是文学传统,但其价值取向却指向当下、指向未来,从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。 

    承前启后:培育出桃李芬芳

    9年院长生涯,他带动扬大文学院连跨三大步

    扬州文脉悠悠流传2500年,一代代扬州学人堪称中流砥柱。 

    姚文放可称是扬州学人承袭与启后中的强将,在他的身上,承继着诸师的渊博境界,更为后来者开辟出宽广的学路。上世纪80年代初,任中敏大师开创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,奠定了扬州大学学科建设、学位点建设的基础。2002年到2010年,姚文放担任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,在任9年间,他引领和凝聚文学院又跨了三大步:2003年创建文艺学博士点、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;2005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;2010年创成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。

    “我们是在任老打下的坚实基础上,又向前迈进了几步。”姚文放说,正是有任中敏这样的一代宗师,扬州大学的学科建设、学位点建设的起点,放眼全国高校,也不遑多让。 

    上世纪80年代扬师院中文系,两三年招一个博士生,硕士生要与其他学校联合招生。如今,扬大文学院学位点全覆盖,每年招收博士生20多人,研究生200多人,已经与本科招生持平。

    经过多年努力,扬大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,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。姚文放主持的“文化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”课程,于2014年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;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;姚文放主持的《文学概论》课程,从省级精品课程,到国家精品课程,后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。 

    情系古城:事业生活根植于此

    扬州的精气神当中,应该有一种气贯长虹的大美

    四望亭路上的来鹤桥,将姚文放的家与单位分隔在两边。桥南是家,桥北是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:两点一线,构成了他每天的活动轨迹。

    西门街小学、师院附中、师院求学和任教……从小到大,这近70年来,除了插队的那8年和读硕士的短暂时光,姚文放基本都没有离开过四望亭路(原西门街)。

    土生土长于此,古城扬州给了姚文放丰厚的滋养,他的学术、事业、生活,都根植于这片土地、难舍难弃。

    他爱扬州,不仅仅是因为这座城市的人文和精致之美,更是被扬州的城市内核打动:扬州有“波涌云乱,声如雷鼓”的广陵潮般的开阔胸怀,有蜀冈山峰“远山来与此堂平”的高远境界。身为美学研究者者,姚文放对于新时代的扬州有自己的期许:“我们扬州的精气神当中,应该有这样一种波澜壮阔、气贯长虹的内涵。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,这是我们对于扬州历史的致敬,也是对于扬州未来的礼赞。”

    采访结束时,姚文放盯着办公室窗外若有所思。此刻,正是浓春浅夏,阳光透过树叶打下一地斑驳,这座美丽的校园,记录了他40年的奋斗。

    数十年来,他发表论著700余万字,出版《现代文艺社会学》《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》《当代审美文化批判》《美学文艺学本体论》《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》《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》《审美文化学导论》等论著,堪称著作等身。

    他的论著中,《文学理论》第四版修订本,成为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,也是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;他曾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,7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;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,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,一项成果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。 

    时光到了2018,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,中国吹响“开放再扩大,改革再出发”的号角。年近7旬的姚文放依然壮心不已、笔耘不辍,作为首席专家,他准备花五年时间再主持完成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,用奋斗阐释生命的意义。


 “家电生活网”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,转载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已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网站属于信息分享网站,不涉及任何投资理财项目。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请QQ:1294259416告之,将第一时间给予删除。
相关评论

    Copyright©2011-2017 家电生活网 版权所有   技术支持:九点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苏ICP备14014126号-3